艺游乡里·乡村文化艺术公开课

问卷调查总结报告

调查时间:2015年7月16日—2015年9月1日

问卷:下载附录一下载附录二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乡村文化礼堂负责人和参与乡村艺术公开课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两个不同角度整体了解乡村礼堂开展文化艺术类推广活动的情况。同时根据调查数据探讨利用乡村文化礼堂推广特色美术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各个文化礼堂负责人发放问卷,了解文化礼堂的相关情况,同时也对参加乡村艺术公开课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地非遗的认知、艺术(美术)教育的接受情况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这些代表性乡村的艺术(美术)教育、状况进行探究。

2、统计法:根据问卷数据,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与整合。

3、调查分析法: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对非遗和文化礼堂所在地与传承人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就问卷调查和访问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调查背景

   2015年浙江美术馆品牌项目『艺游乡里』针对浙江省内乡村专门策划推出大型公益系列活动『重返乡村的视野:乡村艺术公开课』。为响应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关于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工作的号召,活动将内容定位为以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美术)类课程的尝试。

二、调查数据及其分析

有效问卷数量:文化礼堂负责人 20份   学生 391份

发放时间:2015年7月16日—2015年9月1日

发放地点:开展乡村艺术公开课的各个文化礼堂

 本次共开展乡村艺术公开课20堂通过对20名文化礼堂负责人以及490名参与学生(涉及各个年龄阶段)进行问卷调查,收回资料完整的礼堂负责人问卷20份,学生问卷391份,其余的均由于答题不规范等原因作废,有效问卷率达80.6%。

 

(一)乡村文化礼堂作为乡村美术教育基地的可行性

根据20个文化礼堂负责人的调查问卷,在我们开展活动的20个文化礼堂中,有7个或为宗祠或为历史性遗迹,建筑本身拥有特殊的文化内涵。通过改建、扩建等形式,这些历史遗迹重新承担起了乡村文化传播重任。

系历史性建筑的文化礼堂

祠堂

7.16   富阳竹纸(富阳区大源镇觃口村)

祠堂

7.22   平湖土布(平湖市独山港镇运港村)

文革礼堂

7.28   东阳砖雕(金华市东阳巍山镇大山村大爽自然村)             

宗祠

8.09    永嘉昆曲(枫林镇枫林文化礼堂)                          

宗祠

8.25   瑞安木活字(东源村文化礼堂)                             

祠堂

8.26   洞头海洋故事(洞头县北岙街道打水鞍社区)                 

学堂

9.01    马啸滚灯(临安市清凉峰镇玉屏村文化礼堂)             

徽商凉亭

通过各村文化礼堂负责人的调查反馈,值得肯定的是各地基本都按照省里下发的《文化礼堂操作手册》建成了符合标准的文化礼堂,大部分村级文化礼堂遗迹承担起了理论政策宣讲、乡风文明弘扬的任务。以大源镇觃口村为例,依托于村文化礼堂,建立起了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排舞协会、象棋协会、羽毛球协会等组织。文化礼堂内还设有农家书屋,上万册涉及政治、哲学、军事、农技、文化的图书整齐摆放,由村民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展示其中。

乡村文化礼堂也获得了很多相关组织和机构的支持,其中政府性公益文化机构的合作与支持力度尤为显著,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联、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都为乡村文化礼堂输送过精彩的宣传、文艺活动。以14年为例,《中国梦,美丽浙江行》浙江歌舞剧院宣传“五水共治”全省巡演、省“送影院进农村文化礼堂·送文化进万家”活动、“到人民中去”——杭州市文联建设特色农村文化礼堂现场会暨杭州市剧协志愿者服务辅导成果展演等等,都给乡村文化礼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很多乡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开展也得到了各类志愿者的支持。例如温州瓯海区茶山街道梅泉社区就永远居民志愿者包括退休老人和在职员工共140余人,大学生志愿者近700人,他们构成了社区内7支七彩志愿服务队、28支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一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这些,正是梅泉社区文化礼堂开展各类活动的人才资源。

我们也通过文化礼堂负责人了解到,大部分文化礼堂都已经可以申请专门的活动经费,这无疑为乡村文化礼堂职能的完善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平湖市为例,为鼓励乡村开展内容新颖、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14年平湖市安排专项经费45万元、40万元分别用于农村“业余文体团队”和“村级文化阵地管理与利用”考核补助。活动经费的支持可以帮助文化礼堂开展更多的精品活动,一定意义上给文化礼堂活动开展的精度和深度提供了保障。

 

(二)乡村文化礼堂在艺术(文化)活动推广中表现出的问题

我们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注意到很多村镇的文化礼堂功能仍比较局限,离“集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等为一体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文化艺术类活动推广情况的调查显示,作为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乡村文化礼堂在此类活动的推广工作还有待加强,形式和内容上仍然比较局限。

文明礼仪教化、文化知识传授是文化礼堂不可或缺的职能,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首先在数量上,文化礼堂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多为每年、每季度一次开展,频率不高。

乡村文化礼堂的设置很重要的一个职能是为了让精神文明对乡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本来就缺少精品活动的现状下,低频率的活动更会使文化艺术的传播无法起到有效的教化作用。

其次,社会各类文化艺术单位和组织还未能与乡村文化礼堂展开全面的合作与宣传。从调查数据来看,在这20个乡村文化礼堂开展的文化艺术类活动中,大部分活动是由乡村自主承担的。以临海古城街道古楼村文化礼堂为例,上半年开展的艺术类推广活动有:邀请当地书法家到文化礼堂来撰写并张贴家训;依托村排舞队、腰教队、合唱队展开的红七月纳凉晚会、高跷集训、文艺表演等,基本都是自主策划和开展。

但事实上,仅仅依靠乡村自主开展活动不仅在数量少难以满足村民的要求,质量上也难以统一。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如果要把文化艺术类活动做精做好,大部分受欢迎的活动是需要依靠各类文化艺术单位、组织与文化礼堂合作展开的。例如传统艺术(国画、书法)就需要依靠当地或者政府或公益组织的文化机构支持。而由专业演出团体加入节庆活动也能丰富节庆形式提升村民的热情。因此虽然各类组织机构都有与乡村礼堂开展合作与交流,但频率和形式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

 

(三)乡村文化礼堂针对青少年美育的尝试情况

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文化礼堂受欢迎的艺术推广活动也有一部分是针对青少年的活动,例如儿童活动和手工活动,其他的传统艺术类活动形式同样也囊括了青少年这一受众群体。乡村文化礼堂能够将青少年纳入精神文化教化的受众群,对于提升和拓展青少年的美术教育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树立了这样的一个理念,积极寻求与各类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也有利于从外界吸纳更多的青少年艺术教育活动注入乡村文化礼堂。

作为一次拓展青少年美术教育新形式的尝试,浙江美术馆此次『重返乡村的视野:乡村艺术公开课』系列活动就受到了各地乡村文化礼堂的欢迎。根据调查结果,从文化礼堂负责人的角度,这种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与青少年美术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设计受到了肯定。由此证明,本系列活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符合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四)学生对乡村艺术公开课的反馈

浙江美术馆此次开展的20堂乡村文化艺术公开课均采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课的形式展开。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我们努力将每堂课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再根据不同的课程需求进行微调。

在391份学生问卷中,7~10岁有146人;11~14岁有178人  15~20岁有67人。中小学各年龄阶段均有覆盖。

但根据调查数据,近3/4的同学是第一次参加文化礼堂的艺术(美术)类活动。对比文化礼堂负责人的调研数据,文化礼堂的针对此类活动的推广频率过低是一个很直接的原因。虽然艺术推广活动的很大一部分是针对青少年的,但却无法起到很好的普及效果。

从整体调查数据上看,同学们普遍对此系列的乡村艺术公开课比较满意。但相比于文化礼堂负责人的调查数据,仍与一小部分学生的预期有差距。反思整个活动的策划与进程,本系列公开课在课程设置意见收集上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礼堂负责人,并没有注重对学生群体的前期调研,因而使课程进行过程中没能达到一部分同学的预期。

但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意见,艺术(美术)课程和活动的受众主体是学生,那么要设计出适合当地学生并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课程就需要事先做好目标群体的调研工作。学生的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接受美术教育的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到课程和活动的开展与接受效果。

 

(五)乡村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情况

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至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需达到100%。根据同学问卷调查的数据反馈,大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专门的美术课程,大部分同学在中小学阶段都接受了基本艺术(美术)教育。但直至今年仍然有少部分中小学没有专门设置美术课程,或者中途取消了美术课程。中小学作为大部分农村学生接触和学习艺术(美术)的第一个平台,美术课程的缺失无疑会影响乡村艺术教育的普及。

在整合调查数据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到一些乡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师设置存在差异。在接受调查的18个村镇391名学生的反馈结果里,美术课程由非专业美术教师教授所占比重达到近1/3。虽然非专业美术老师也能够承担起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但是相比于专业美术老师对学生们的美术启蒙和发展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比之下,学生课余时间参加艺术(美术)类学习的情况却比我们预想的更为乐观。根据调查数据,多于半数的学生在课外参加了艺术(美术)类的学习。虽然不知道课程的专业性如何,但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农村的家长和学生对于此类教育已经有所重视,这对于乡村美术教育而言意义重大。学生参加艺术(美术)类学习离不开价涨跌支持,家长的重视能让学生有条件去接受更广泛的艺术(美术)类学习,学生的喜好也让乡村艺术(美术)类教育的推广增强了可行性。

但从同学们课外学习的内容可以看出,大部分仍是以传统美术形式为主,例如书法、色彩。由此可见乡村艺术(美术)教育资源并不够全面,校外的师资和学习条件仍然不足,也反映出乡村对艺术(美术)教育理解还比较传统和片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压抑学生的艺术(美术)学习激情和创造力,也会局限他们对艺术(美术)领域的认知。从这方面看,更需要有优质、精彩的艺术(美术)教学和活动进入乡村的视野,为农村的青少年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资源。

 

三、总结

得益于两年来各级对乡村文化礼堂的重视,全省已建成乡村文化礼堂3400余家,为浙江美术馆开展本次活动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文化礼堂与原有的农村文化设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内容包括了农村整个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注重教化的功能。虽然调查显示乡村文化礼堂职能的完善和自身的发展有待提升,但已是当前充实基层文化最合适的载体。  

调查数据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乡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的情况。由于受到社会既定观念、学校教学条件、教师美术经验和地域特点的限制,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因此,农村美术教师如何针对乡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开拓创新教学活动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和重视的教育热点。

一方面乡村文化礼堂的普及和蓬勃发展的态势适合作为文化艺术教育的推广平台,另一方面乡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基本普及,但是教学的专业性和多元化遇到瓶颈。介于各村镇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取得的成果显著,我们认为将各地的文化礼堂有效地利用于创造乡村美术教育的新基地,以乡村文化礼堂作为载体,于内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历史资源,于外积极寻求与文化艺术类机构、组织乃至艺术家的合作,拓展乡村美术教学活动值得尝试。

浙江美术馆依托此次“艺游乡里·乡村文化艺术公开课”的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了乡村非遗美术课程的设置,并总结成适合乡村美术教师直接教学的简易教案。并将这一成果作为乡村中小学美育形式和内容的扩展的一次尝试。

©2009-2016 浙江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