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献——丁正献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 前言

近年来,浙江美术馆致力于构建现代版画典藏体系,及配套的学术研究活动。老一辈版画艺术家不懈的艺术探索精神令我们感动不已,他们格局风格特色的创作形成了日渐清晰完整的版画发展脉络。今秋,我们举办丁正献先生的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呈现的正是一位版画家在20世纪时代变革最为剧烈、频繁的50年中,曲折跌宕而依然充满开拓激情的艺术人生。

丁正献先生(1914—2000),浙江嵊县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开拓者和组织者,历经抗战烽火锻造的木刻家群体中的杰出一员。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次年春,受倪贻德之召入职由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美术科,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抗战宣传工作。1939到1945年间的“重庆岁月”是丁正献先生的生命高地——这一时期,大批中国文化和艺术界精英集聚于“陪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指引下各展其长,撰下浓墨重彩的战时篇章,而具有左翼倾向的木刻艺术仍需寻求稳定的发展空间。1941年“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皖南事变”爆发后被迫解散,丁先生与同侪在组织领导下,经斗争于次年以“中国木刻研究会”名义复会,并出任主持总会工作的常务理事之一。他通过筹办展览、联络各方通讯、编辑木刻刊物、撰写评论等,为引领和推动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丁正献先生的刻刀仿佛利剑,迅疾刺向现实的最黑暗处,木刻速写《较场口惨案》(1941年)记录下日本法西斯屠杀平民的战争罪行;“皖南事变”中周恩来所书名句“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也正是由他连夜翻刻制版,刊发于报端。而同时,他的刻刀也是一管羽笔,真挚地赞美和平的生活,作于1942年的套色木刻《车水》、《赖家桥之秋》,以质朴的刀法、抒情的笔调表现日常生活。这或许正是最能反映作者内在艺术性情的的创作。1959年前后,《南屏晚钟》等一系列西湖题材版画作品相继问世,承续的恰是作者心中的悠长诗意。

1945年,周恩来同志在重庆设宴接见“木研会”主要人员,对抗战时期工作作出高度评价,这同样是丁正献艺术人生的一个光辉的小结。1946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复名并迁址上海,丁先生作为理事,参与筹备“抗战八年木刻展览”等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的重要活动。1949年6月,丁正献再次受倪贻德先生邀约,赴杭州参与国立艺专的接管工作,先期在西画科执教;1954年参与版画系筹建,后主要从事基础教学。教学中,他以热情亲切的性格魅力、丰富的教学手段深得学生的好评,为学院基础教学水准的提升立下汗马之功。事实上,丁先生的从教生涯始于1942年,其时在重庆璧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首开国立大学的版画课程。

而丁正献最具自觉意识的开拓壮举,当属其晚年,为我国色粉画艺术的振兴所作的不懈努力。“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他不以条件简陋、身缠痼疾为阻,全身心投入到对色粉画艺术的专研、复兴,以及组织协会、交流推广等工作中去。多位同事和学生在回忆他这一经历时,不约而同用了“奔走呼号”一词,由此,似可遥想丁先生早年投身木刻运动时的精神与身姿。在此次展出的水彩和色粉作品中,我们可以从那潇洒的勾勒、微妙的影调、交融的技法,感悟他那不曾被磨灭的,感性而活跃的艺术气质,它们生动地印证了丁先生的一个期待——经过发展成熟,色粉画可与水彩一样,成为我国艺坛中的专门画种。现在,这一设想正逐步趋近现实。

2013年,丁先生后人向浙江美术馆整体捐赠了丁正献先生各时期画作558件及文献220余件,此次展出的作品均遴选于此。通过展览,我们回望丁正献先生的奋斗不息的艺术人生、考察他所见证并亲历的历史性事件、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所从事的创建性工作,这些,已远远超越了他作为一位优秀的版画艺术家的意义,对整个版画艺术的贡献自有评定。

而今,这些成就已然汇入时代洪流,正如他的学名“正献”,寄予了父辈对他日后为社会作出“正正当当的贡献”的深切期望,不应更不能被人们遗忘!

浙江美术馆
2014年10月7日

©2009-2014 浙江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