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敌木刻运动的闯将——宋秉恒

在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上,宋秉恒先生是定位在三十年代我国第一代现代版画家的行列里,他的名字被列入“新兴木刻六十年”“著名老一辈版家名录中”。从1937年开始,他积极参与我国新兴木刻运动,刻印并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作品。曾主编了《大众画刊》、《抗争刀笔
1930—1940年代》等救亡刊物。唤起民众,奋起抗日。同时他又是抗战救亡木刻运动在福建和我国东南部的倡导者与活动家,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华木刻界抗敌协会福建分会、先后担任过中国木刻研究会、中华木刻协会理事等职。
他的作品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向全国人民发出最后的吼声,号召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逃难》表现了流亡的民众逃难在云、贵、川、黔大后方的悲惨状况,画中掷臂挥手的妇女、情绪高昂,仿佛是对中华民族生命的召唤;《伟大的空军》呕歌了抗战初我国为数不多空军健儿的英雄形象,面对强敌、鹰击长空,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支前》一画表现港九码头工人搬运抗日物资的感人场面,突出了工人阶级对敌人同仇敌概的民族气节,构思深邃、构图宏伟,木刻刀味概括流畅,堪称抗战木刻的上乘之作。此外,如《军民合作》、《疏散》、《南平东渡头》等独幅版画创作及《表》、《弃婴》等连环木刻、均深切而诗意地反映了抗战军民燃情岁月的生活。正如《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在评价他的作品时说:“早期作品大刀阔斧、游刃有余,常刻大幅,具见魅力……,后倾向于装饰风,多作趣味小品……”
抗战时期我国的木刻运动早在1938年保卫大武汉期间,已经形成。当时,许多美术界的热血男汇聚在武汉。西安事变后,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同志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团结了一大批文化人,在郭沫若为三厅厅长领导之下,设立艺术处美术科,曾任命徐悲鸿为美术科长,他始终来到任,由倪贻德、吕霞光先后代理, 科员有李可染、王式廓、叶浅予、赖少其、王琦、罗工柳、冯法祀, 卢鸿基、力扬、常任侠……诸画家,当时在第五战区湖南工作的李桦, 因公也来到了武汉加入其中。“38年6月8日,在武汉隆重地成立了‘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林风眠、徐悲鸿、丰子恺、吴作人、刘开渠、叶浅予及木刻界的李桦、力群、马达等四十三人选为理事,名誉理事有蔡元培、冯玉祥、张道藩、郭沫若、何香凝、田汉等十人”。同年6月12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武汉培心小学成了,到会50人, 大会选出马达、力群、李桦、赖少其、沃渣、野夫、新波、陈烟桥、 罗清桢、罗工柳、卢鸿基、刘岘……等20人为理事、新华日报为此作了详细报道导。
不久,武汉失守,美术界的朋友就各奔东西了,罗工柳、杨筠、 王式廓、吴咸,彦涵、胡一川、王流秋、马达、力群、胡考、陈依范及先期到达的江丰、蔡若虹、华君武等都先后相聚延安。行前马达将 “中华全国抗敌协会”的公章都交给了去重庆的理事,赖少其、沈柔坚、吕蒙等人则投奔了皖南新四军。
大后方的抗敌木刻运动,在武汉失守后,有五个区域十分活跃, 在重庆以王琦为代表的西南地区,许多文化人方集中陪都,重庆成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南方以蔡迪支、新波为代表的两广地区,中部以李桦为首的两湖地区,东南沿海以宋秉恒、章西厓、郑野夫、金逢孙为代表的闽、浙地区,龙以后者最为活跃,他们以山宋秉恒,萨一佛为主编的《大众画报》月刊为阵地,吸引了许多青年木刻名家,如福州的陈诗庭、荒烟、萨一佛、朱鸣冈等皆投入战斗。40年代开始, 宋先生与郑野夫、金逢孙、俞乃大、李桦、刘仑等在闽、浙交界的丽水创办了《木刻艺术》双月刊,同年九月,《木合社》又以《木刻艺术社》的名义,成立了“中华全国抗敌协会”。促成了 1942年在重庆“中国木刻研究会”的成立,秉恒先生被选为理事。在闽浙地区的抗日木刻队伍中,有日后闻名中外的大画家黄永玉,他曾师从章西厓学木刻,宋秉恒在主编的《大众木刻》发表了黄的处女作《下场》。 这期间他们培养了一大批美术界的后起之秀。宋秉恒先生在抗敌木刻运动中的功绩,历史是不会忘记的。因此在抗战胜利后,1947年在上海成立的全国木刻协会,选举李桦为会长,李树艺为监事长,宋秉恒、杨可杨、郑野夫、王琦、章西厓、黄永玉、汪刃锋、邵克萍、 珂田等为理事,足见宋秉恒先生对抗战木刻运动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宋秉恒先生的工作重点转入高等艺术院校教书育人, 耗费了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个领域内,他不愧为学界楷模、 教坛贤师,宋先生离开我们已二十余载,他的为人艺德、丹青硕果、 育人业绩广为我们后辈学子所赞颂。他既是使抗战木刻运动的闯将、又是民主运动的斗士,更是教坛的贤师,一生甘当铺路石!吃进去的是草,献出来的是奶,桃李满天下,蜚声海内外,值得人们永远怀念!
仅以此文纪念我们敬爱的秉恒老师!

肖 峰
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201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