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唱和诗”
——斯舜威
诗词唱和,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艺术生活方式,也是古诗词特有的一种酬答形式。
唱和诗一般分三种:一是步韵(次韵)。步、次,即步随、依次的意思,和诗者依次使用与原诗相同的韵字。韵、字、次序皆同。古诗中常见的步韵作答、步韵奉酬、步韵和之、步韵奉和、因步韵、奉和…次韵、次韵和…、次韵…见寄等,都属于步韵。与原诗作者相距远可用“遥和”、“遥次”,原诗作者是古人或已去世的同时代人,可用“追和”。二是“用韵”,用原诗的韵脚,却不必按照次序,可以先后调换。三是“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部,但不必用其原韵字。另外还有不讲究和韵的唱酬现象,不在此列。
这次“追韵缶翁”唱和活动,采用“步韵”的方式,严格按照吴昌硕的原韵及其顺序,用《平水韵》。“平水韵”为宋末山西平水人刘渊所编,计106韵,为历代诗词家所普遍采用。
如:题梅诗为“七阳”,首句仄起仄收不押韵,二、四句押韵(阳、装);
题兰诗为“十二侵”,首句仄起仄收不押韵,二、四句押韵(心、襟);
题竹诗为“一东”,首句平起平收押韵,一、二、四句押韵(钟、丛、风);
题菊诗为“六麻”,首句仄起平收押韵,一、二、四句押韵(家、花、涯)。
格律诗除了押韵,还有平仄、粘对规则需要注意。平就是平声,平声以外的都是仄声。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平声是平,上、去、入都是仄声。现代汉语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把入声分解到了阴、阳、上、去之中。阴平、阳平中的入声字也是仄声,如我们常见的屋、竹、服、伏、福、熟等都是入声字,现代汉语是平声,但按照《平水韵》都属于仄声。
关于粘对,格律诗的句式规则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就是一联中的上句和下句,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平仄刚好相反。如上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或上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邻句是指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相粘的原意为相同,但在格律诗中,由于下句最后一个字为平声,而上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所以只能是头粘而尾不粘。根据粘对原则,我们就能推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的任何一种平仄格式。
试以吴昌硕题梅诗为例:
皎皎寒姿妒残雪,亭亭孤艳倚斜阳。
风神绝妙斗邢尹,伴我不须时世装。
诗律应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实际为: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皎皎”与“风神”仄对平,“寒姿”与“绝妙”平对仄,其余类推,这是“对”。“亭亭”与“风神”平对平,这是“粘”。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粘、对能使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节奏优美。
还有一个“可平可仄”的问题,一首诗里有几个字是比较宽松,平仄两可。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一句诗里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不严格限制,但第二、四、六个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吴昌硕的这首诗里“妒”、“孤”、“斗”、“不”、“时”都属于“一三五不论”。
但必须注意的是,这句话并非绝对的,如果一句诗里因为可平可仄而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犯忌的情况,就不能可平可仄,而必须严格按照诗律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句诗里的“妒”,还涉及到“拗救”,第一句最后三字诗律应为“平仄仄”,而“妒残雪”是“仄平仄”,“妒”和“残”平仄互补,称为“拗救”。
吴昌硕擅长写诗,尤其精于古风,题画诗也特别多,为了唱和方便,我们从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挑选了几首题画诗,想必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限于篇幅,只能挂一漏万地点到为止,仅供参考。
2014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