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韵缶翁
——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古诗唱和活动
既能称得上大师,又能算得上顽童的人不多,吴昌硕绝对是一个。诗、书、印、画样样精通的他,可谓是艺术界的“四栖”名人、书法篆刻界的一代宗师。今年是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都市快报携手浙江美术馆策划了一场“追韵缶翁——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古诗唱和活动”。
坊间关于缶翁的奇闻八卦也不少,比方说他曾经因贪吃麻酥糖而一病不起;为了不使书画贩子蚀本,明知其伪而不说穿……凡此种种,无一不显露出缶翁盛名之下的宽容、谦和、性情,也使得每当我们怀想起这位老人的时候,往往觉得崇高而不失亲切。
对于“三十始学诗”的吴昌硕来说,写诗并不是他最突出的一块成就,但是要知道,七十岁时已经很少奏刀篆刻,八十岁时作画也对外号称“封笔”的缶翁,唯独对吟诗作赋始终兴致不减。
此次活动,通过征集喜爱古体诗创作的读者,唱和吴昌硕所有诗歌中的题画诗,来与缶翁完成一场隔空对话。
“嗜诗”的吴昌硕
基本上每幅画都有题画诗
关于缶翁的“嗜诗”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八十高龄的他,灵感来的时候谁也挡不住他写诗的劲头,即便是半夜,老人也定要披衣下床,有一次,家人担心其身体劝阻他不要写诗,缶翁竟然卧在地板上不肯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吴昌硕生前创作的诗见诸于各种出版物的一共有一千多首,而这次活动唱和的就是缶翁这些众多诗歌中的“题画诗”,感兴趣的读者不仅仅可以在展览当中欣赏吴昌硕的作品,还可以以独特的方式做出回应——唱和我们挑选出来的这几首题画诗。
浙江美术馆副馆长斯舜威介绍说,写诗和书画联系在一起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题画诗”。吴昌硕的贡献也在这里,一方面他能以书法入画,把书法与中国画结合起来;同时他还以诗入画,做到诗情画意、水乳交融;当然他还有以印入画。“讲他是人文画的高峰,或者是最后的一位大家,道理也就在这里,吴昌硕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诗、书、画、印的融会贯通高度融合。”
吴昌硕的每一幅画基本上都有题画诗,而且基本上都是他的自作诗。“当到了他这个层面,写诗已经不是那么难了,梅兰竹菊画好了之后,说不定灵感来了,马上就即兴创作一首题上去。”
当然,对吴昌硕题画诗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在8月31日之前,亲自去浙江美术馆一睹这些画卷上的诗歌笔墨。
借着古人的唱和之风
让写诗成为今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可能对于很多当代的年轻人来说,朋友之间的“唱和”已经演化为140字的微博或者配上几张美图的文字在朋友圈里面转发、点赞和评论。可假如把时间尽可能往回倒推,在《红楼梦》里就有一章“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之间,也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唱和之作;在东晋王羲之那里还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挥毫泼墨的兰亭雅集;更有竹林七贤狂放肆意的饮宴游乐……古人聚在一起,饮酒、作诗、和诗,是一种带有游戏色彩的精神生活的方式。现当代诗人唱和也很多,如谢无量、马一浮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六十年代初,“鱼韵唱和”达三十年。近年来,又有诗人纷纷追和鱼韵,为中国诗史所罕见。
“得知我们将举办这样一个唱和吴昌硕的古体诗活动,我有一个朋友马上就在手机上给我发来了一首古体诗祝贺,很快我也给他和了一首发过去。我觉得现在喜欢古体诗的人群还是不少的,因为可以借助网络,爱好古体诗的年轻人也有很多。”斯舜威副馆长在谈到这个活动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说起,“常常有朋友问我,你的书法都是什么时候写的?其实我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写,书法是一种生活状态,写诗应该也是一种生活状态,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到你的生活当中去。”
小贴士
唱和诗 你也行
诗词唱和,是古诗词特有的一种酬答形式,记者向浙江美术馆的斯舜威副馆长请教后,才知道其中门道很多,学问极深。
唱和诗一般分三种,简单说:一是步韵。和诗者依次使用与原诗相同的韵字。韵、字、次序皆同。二是“用韵”,用原诗的韵脚,却不必按照次序,可以先后调换。三是“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部,但不必用其原韵字等。
这次“追韵缶翁”唱和活动,采用“步韵”的方式,读者们只要按照吴昌硕的原韵及其顺序做诗就可以了。用的则是《平水韵》。如:
题梅诗为“七阳”,首句仄起仄收不押韵,二、四句押韵(阳、装);
题兰诗为“十二侵”,首句仄起仄收不押韵,二、四句押韵(心、襟);
题竹诗为“一东”,首句平起平收押韵,一、二、四句押韵(钟、丛、风);
题菊诗为“六麻”,首句仄起平收押韵,一、二、四句押韵(家、花、涯)。
读者们唱和时,除了押韵,还要注意平仄。平就是平声,平声以外的都是仄声。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平声是平,上、去、入都是仄声。现代汉语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把入声分解到了阴、阳、上、去之中。阴平、阳平中的入声字也是仄声,如我们常见的屋、竹、服、伏、福、熟等都是入声字,现代汉语是平声,但按照《平水韵》都属于仄声。
要写出既合规律又富有变化的唱和诗,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咱们先从简单的步韵开始吧。
【参与方式】
《红楼梦》里“芦雪亭诗会”上,李纨出题限韵的规则就是“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此次“追韵缶翁——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古诗唱和活动”也有自己的参与规则:虽然对参选者不设任何门槛,但本着尊重、遵守古体诗词格律的原则,来稿的诗歌必须“押古韵”(即与“中华新韵”相对而言的“平水韵”),同时“平仄”也要符合规范。
在斯舜威看来,“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来稿一下子就很典雅,意境、语言都很好,但是必须要符合格律的规范,这种规范就好像练习书法一样,必须要不断临帖,写诗也要遵守这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此次所有征集而来的诗稿,都将由浙江美术馆的斯舜威副馆长亲自挑选出符合平仄和押韵规范的诗歌,并最终选出十位优秀的参与者,赠送《吴昌硕纪念画册》一份及都市快报《文艺生活》2014年下半年会刊一份。此外,还将约请刊出部分特邀唱和诗作,供读者分享。
投稿邮箱:clife2014@qq.com 截稿日期: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