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书画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稳定的审美系统和特有的表现技法,在坚持核心艺术价值的前提下,每个时代都表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我们所说的汉唐气象、魏晋风度、宋元意韵,都是把中国书画艺术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的发展状态联系起来,不同的时代环境体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清末以来,“海上画派”海纳百川,蔚为大观,开创了中国现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格局。归属于“海上画派”的浙江书画家人数众多,从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蒲作英,到黄宾虹、潘天寿都是领袖群伦的一代大家。其中,担任了首任西泠印社社长的吴昌硕的影响尤为深远,在吴昌硕的影响下,“浙人海派”奠定了“浙派”书画艺术继承和创新的独特气质。毫无疑问,吴昌硕是近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仓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孝丰(今安吉县)人。26岁从俞樾(曲园)学习文字、训诂和辞章;29岁得识吴大澂、吴云、潘祖荫三大藏家,获观历代书画古籍,眼界洞开;40岁结识任颐(伯年),44岁移居上海;56岁辞去仅当了一个月的“安东令”,专心笔墨。60岁以后,吴昌硕的诗书画印日进一日,声名鹊起。有专家以为,吴昌硕50岁到65岁是成长成熟期,65岁到82岁是高度成熟期,他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吴昌硕擅画花卉、蔬果、山水,初从赵之谦,后师任伯年,上溯扬州八怪,以及石涛、八大山人、陈淳、徐渭等,绘画构图奇特,色彩浓郁,笔墨淋漓,气魄浑厚,尤为称绝的是以金石书法入画,线条凝炼遒劲,气度恢宏古朴,开现代写意画派之新景象。曾自谦“三十学诗,五十学画”,其实是在对前人“精华”的吸收与选择中相互交替,确立了较为恒定的艺术价值取向,达到了艺术的化境。“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吴昌硕金石意味的绘画追求成为写意绘画的一种风尚,乃至沿承文人画一脉而臻集大成之境,筑构了文人画在近现代的历史高峰。

    吴昌硕的书法,脱胎石鼓,独具高古遗风,自然也与他的诗、印、画风相匹配,有一种中华民族博大沉雄、百折不挠的昂扬郁勃之气,这是其奇处,亦是其高处。其书法水平集中体现于篆、草二体,有时亦作隶中寓篆、草的作品,雄强沉厚, 自出机杼,是“强抱篆隶作狂草”。吴昌硕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后上溯秦汉,进而习篆隶,最终择定《石鼓》作为临摹的主要对象。50岁之前是吴昌硕心摹手追探源《石鼓》的过程,50岁以后渐离原帖,并掺以秦权量、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和李斯峄山碑等的体势笔意,形成了格调高古的个人风格,确立了“自我”面目,其清刚健拨的金石意味,力能扛鼎的篆籀笔意,沉厚酣畅,可谓得形神兼备之化境,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晚年的书法风格达到了极致,淋漓恣肆,充满了书卷味,一种老而弥坚的金石情韵和精神感人至深,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吴昌硕于印用工最深,一生治印无数。他的篆刻兼习浙皖诸家之长,初学浙派,继尔涉猎邓石如、吴让之,约中年后章法参石鼓文、秦汉玺印、封泥及汉篆、砖瓦文字等,熔冶钱松之切刀、吴让之之冲刀两法,创钝刀出锋法,自树一帜,一如其画,开一种风气,这个风气便是“朴野”之风,以朴茂雄浑之美开晚清印学的一代新风。吴昌硕的印风,妙在虚实,工在粗中有细,秀丽中多苍劲,残破斑斓,深合中国古典美学之庄周精神,大朴不雕,有一种夭然放旷的风韵。吴昌硕曾说:“书画篆刻,供一炉冶。”他认为书画和印刻是相辅相成的,“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篆刻艺术的章法与绘画的“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吴昌硕把印刻中的点画和古朴苍浑的金石气渗透到绘画中,篆刻严谨而富有立体感的形式美与画的气韵相结合,使吴昌硕的绘画富有浓郁的诗意美。

    中国书画注重笔墨、讲求意境,尤其是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艺术特征,强调艺术学养和修为。吴昌硕熟读经史,兼及诗词,广涉各家,自成一派,34岁时已有《红木瓜馆初草》诗集。他一生经常边作画边吟诗,画不离诗,诗中有画,诗作收入《缶庐集》的就有500 多首,还有题画诗约800 多首。他在诗中表达了其学识、修养和人格,陈师曾这样评价吴昌硕:“乃以诗作画:其画中有神,有鬼,有韵,有情,有胆,有识。”总之,吴昌硕是在新旧文化交替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键人物,是金石画风从晚清过渡到民国的主要继承者。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大家,其影响直至今日依然长盛不衰。

    今年是吴昌硕诞辰170周年,适逢浙江美术馆开馆5周年,我们策划举办“西泠峰骨——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七任社长作品展”,旨在加强浙江美术研究,凸显浙江文化强省的优势和地位,进一步推动当下的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展览的主题很明确,“峰”指高峰,指群峰,体现艺术高度;“骨”指主心骨,指骨力,体现核心地位。通过此次特展,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和研究,全面展示吴昌硕的艺术经历、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由此清晰地呈现吴昌硕艺术的特征面貌和社会影响。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次展览首次集中展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西泠印社七任社长作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无疑是展览的一大亮点。从中我们看到,这些前辈大师无一不是德高望重、艺学兼修,他们不仅是“艺之大者”,更是“学之大者”,在他们的学术理想和艺术创造中,始终强调民族脉传的“大美”内核,深度诠释着涵盖中国哲学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根源。传统文化是民族之花,脱离传统精神而另辟所谓新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他们强调“古意”,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以参透传统笔墨来表现时代特征。在艺术主张上,他们都讲究传统根基、学识内涵,借古开今、力求变革,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求中,始终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蕴涵的哲学维度和精神境界,崇尚品藻情趣、学养格调的文人风格。从他们身上,我们得以窥见 20 世纪文人绘画的清晰脉络。尤其令人感动和鼓舞的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的艺术情操和人格情怀,对中国传统艺术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书画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一生的心血,真正在自我锤炼和品格升华中达到了艺术和人生的高远境界。在吴昌硕等社长的擎旗掌舵下,西泠印社广结艺友、声誉日隆,奠定了“天下第一名社”的百年基业,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圣地。从这一意义而言,“西泠峰骨”之“峰”,也隐含了“群峰并秀”的意味。

    “西泠峰骨”也是浙江美术馆开馆5周年特展。5年来,浙江美术馆始终坚持“立足浙江、面向世界,重在当代、兼顾历史”的立馆方向和“公益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宗旨,以学术研究为引领,以展览策划为核心,以征集典藏为重点,以公共教育为特色,不断强化自主策划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美术馆的公共文化资源优势,树立行业领先的优质品牌,迅速成长为全国美术馆界和浙江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在展览策划上,注重创意亮点,体现学术深度,积极争 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学术影响大、艺术水准高、社会反响好的展览,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影响。尤其是开馆以来,浙江美术馆把“近现代大师作品展”作为重点展览策划项目,着重加强地域美术研究,充分展现浙江文化特征,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效应。“西泠峰骨”特展正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旨在宏扬国粹,彰显人文,突出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浙派艺术的传统本质,对当下的转换、融和、调整也具有借鉴作用。

    这次展览总共展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西泠印社七任社长作品350余件,以及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规模空前,意义非凡。我们要衷心感谢浙江图书馆、湖州市博物馆、吴昌硕纪念馆、君匋艺术院、海宁市张宗祥纪念馆、天一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还有海宁市博物馆、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它们也为展览提供了藏品,共襄盛举,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崇高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我们也希望,进一步发挥浙江美术文化优 势,加强与浙江及全国其他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学术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力争在浙江打造一个全国性的美术中心,扎实推进浙江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西泠峰骨,瑰宝荟萃,文脉相传,风雅绵延。通过这一展览活动,我们更加注重积累历史文化艺术资源,深刻体悟艺术演进过程中蕴含的社会理想和人文追求,争取为浙江的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西泠印社 浙江美术馆
二〇一四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