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序言

马锋辉(浙江美术馆馆长)

敦煌,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历经千年沧桑,却散发出愈加迷人的辉光。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中西方文化、艺术、宗教交流融汇的重要节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敦煌艺术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中国绘画雕塑艺术史的宝贵资料,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更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与杭州远隔千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特别是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后,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敦煌学。清末著名藏书家和金石学家叶昌炽,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最早确认莫高窟藏经洞宝藏价值的学者。上虞人罗振玉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是敦煌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堪称中国敦煌学的“开山祖师”。海宁人王国维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成就卓著。长期在浙江工作的姜亮夫撰写了第一部系统介绍敦煌文献及艺术的著作。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杭州人常书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为敦煌艺术的保护与研究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敦煌研究院现任院长樊锦诗也是杭州人,50年扎根大漠,被誉为“敦煌女儿”。1994年出版的《敦煌学大辞典》所收录的浙江籍学者有31名,占总数的1/6,在各省区中名列第一,浙江已成为中国三大敦煌学研究中心之一。在百年敦煌学研究历程中,浙江学者可以说开山有功,成就卓著,代不乏人,薪火相传。
敦煌艺术对现代浙江美术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954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赴敦煌莫高窟考察和临摹壁画,此后他们把壁画技法融入现代人物画创作的实践中,为后来“浙派人物画”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赴敦煌莫高窟考察和临摹,也成为学院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一代代浙江美术家在敦煌艺术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2014年适逢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70年风雨历程,筚路蓝缕,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为了保护、研究和传承敦煌艺术,默默地奉献了青春、智慧、乃至人生。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示、弘扬、推广敦煌艺术,普及敦煌文化知识,诠释敦煌文化与敦煌学,展示敦煌洞窟维护、图像与文献数字化等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浙江美术馆、敦煌研究院特举办“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展览将展出敦煌莫高窟自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原大原状复制洞窟、壁画临摹作品、彩塑复制品、花砖真品、藏经洞出土经卷真迹、藏经洞文献资料以及浙江学者敦煌学研究成果等,相信展览必将使浙江乃至国内外的观众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进一步了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