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
(一)丝路漫漫
张骞出使西域,将沟通欧亚大陆、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商道连接起来。这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敦煌通往西域,直趋中亚、印度、西亚,以至欧洲大陆的陆路交通道路被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沿用至今。
历史上,在海运和空运发达之前,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主要干线、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同时还是中西文化交流与汇通的桥梁。它的开辟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对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起了重大作用。
(二)敦煌
在这条绵延的漫长古道上,敦煌一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是一个被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在这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瓜果四季飘香,月牙泉名闻遐迩,雅丹地貌鬼斧神工,两关遗迹苍凉悠远,莫高窟遗存举世闻名。
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杂居区,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随着丝路贸易的繁荣和各民族文化的汇集、碰撞、交融,敦煌逐渐成为中西商贸中心和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敦煌以其兼容并蓄的胸襟,将中原、西域各地的艺术与敦煌本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体系和艺术风格,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
(三)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传播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后,印度北传佛教沿着丝绸之路的阿富汗、中亚、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全面传到西域,接着传到了中国,并继续向东扩散,最远到达朝鲜和日本。
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佛教艺术不仅在敦煌也在全国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石窟、寺院、殿堂甚至墓室的墙壁上都绘制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大多数绘画作品特别是唐以前的绘画作品都遗失殆尽,所幸的是,由于气候、地理条件及环境的特殊因素,敦煌保存了数以万计绘画和雕塑的原作,填补了我国唐以前绘画传世作品极为稀少的空缺。
(四)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的总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等。这些石窟虽规模悬殊,但同在古敦煌郡境内,它们地域相近,内容相同,风格相似,同属敦煌石窟艺术范畴,人们通常将它们统称为敦煌石窟。现共有洞窟812个,分别为莫高窟735个、西千佛洞22个、榆林窟42、东千佛7个、五个庙石窟6个。
(五)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
莫高窟开凿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据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立《大周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自乐僔在鸣沙山麓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起,灿烂的敦煌佛教艺术从此诞生。
敦煌石窟的开凿历经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0个朝代,1500年。至今莫高窟仍保存着735个洞窟,45000多平米壁画,2000余身彩塑和5座唐宋木构窟檐建筑。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在传统汉晋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的营养,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的立体艺术,生动地展现了中古时期中国千余年间的社会生活画卷;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逾越的篇章。
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了文书、绢画等历史文物5万多件,这一发现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一门以藏经洞出土文书、敦煌石窟艺术以及敦煌史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由此产生。这些藏经洞出土文献,连同洞窟里的壁画、雕塑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
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艺术,穿越时空,感受它经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