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生涯杂记

在我从乡间小学毕业后的翌年春天,便考入了城里的高等小学。学校建筑在矮矮的山坡上,旁边是一座很大的文庙,古松古柏参天,是明朝遗留下来的建筑。这座山名叫他山,所以校歌的首句便是:“他山之颠文庙东,临溟闻秀钟…”因为在山腰间有一个巨大的钟,学校上下课敲用的。声音宏亮,全城以及城外十里都能听到。在我入校的当天,便觉得好像进入深山古寺中,有一种幽深静穆的感觉。临溟是我的出生地海城的古称,起自唐朝。
学校的生活开始后,除了国文、数学、历史、地理诸课外,使我受影响最大的,也是至今数十年难以忘怀的便是图画老师李仲常先生。他说一口外省腔调。听说他是河北省人,也有人说他是安徽人,现在想起他当时说话的声调,还是接近安徽的。他第一课便在宣纸上画了竹子。几笔后,那几枝竹子在纸上就非常好看。因为北方很少有竹,学生们便问起竹子为何物,为什么要画它。他给讲了许多有关竹的故事,最后他说,竹性坚直宁折而不曲,为做人的曲范,所以要画它。他那一口使人不太懂的乡音,事隔半世纪以上,令人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爱上图画。仲常老师也特别在课业之外,教授我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年终结业时,他赠给我一本芥子园画谱。回到乡间,我开始根据这本画谱为乡间索画的人们作画,受到远近的喜画的人赞赏。一生的绘画生涯,就是这样开始的。
后来升学至营口,国文老师许秉哲先生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他开始用上海开明书店的活页文选讲授“孔雀东南飞”,“卖炭翁”以及鲁迅、茅盾、巴金诸人的著作。这是我接受新文学的开始。在绘画上他特别要我放弃芥子园画谱,要从明末清初的一些画家学习临仿。当时才听到了石涛、石溪、梅清、弘仁这些画家的名字。在书店买到了上海开明书店印行的玻璃版画册,开始我的绘画生活中的另一个天地。
在同时,也开始接触和阅读当时的新文学作品,例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鲁迅的“野草”,以及张天翼、何其芳的著作。从这时开始,除了绘画之外,开始我的写作生涯。作品开始发表在当地的报刊上。
六年后,因抗日战争开始,我流亡在北京及保定之间就读。这其间,我是以写文的稿费支持生活。这部分短篇小说及散文发表在北京的“中国文艺”杂志上。该杂志作者有周作人、钱稻荪、傅惜华、陈垣、聂兑之诸人。当时我的散文被评为与何其芳、李文田等人齐名。在绘画界中,结识了王青芳等一些青年画家。
一九三九年,考取河北省官费赴日就读九州帝国大学。暑期回北京寄居时,得同学的介绍,拜叩当时寄居在北京的黄宾虹老师,得以进一步学习山水的画法,对我一生的绘画生涯影响殊甚。就是在做人方面也是如此。黄宾虹当时他生活很苦,但在敌人占领的北京,不出卖自己的作品,其风格高古,令人敬重难忘。他那倔强的性格,正像他的画作“凌霄千仞”。
一九四三年,由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及转道赴内地重庆。期间结识前九州帝国大学同学郭沫若先生,时有交往。并入王芃生先生主持之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后不久,得识张君劢先生,并结交了许多从事民主运动的人士。
这一期间,曾参观过张大千的敦煌画展,以及傅抱石的画风转变后的画展,在绘画上得到了很多启示。
一九四五年九月归上海,住愚园路。依张君劢先生协编“再生”杂志。此杂志原为张东荪在北京大学时所创办的刊物。这时接触了很多从事民主运动的“民主同盟”人士。
一九四九年,转赴香港,除从事写作生活时,则专心于绘画。并拜郑石桥先生为师。
郑石桥先生是属于浙派画家,原籍杭州,诗书画有三绝之称。石桥二字的由来,实有一段佳话。郑先生世居杭州板桥村,村前有一板桥。因为郑先生的祖先郑砚农先生平素以修桥筑路便利行人,在光绪乙未年就将该板桥改修为石桥,以利行人来往。就在这一年,郑先生诞生了。村人以为这是善举的善报,于是郑家便以石桥二字命名郑先生。
郑先生工山水人物及花卉。山水与当时海上画家吴待秋齐名,所作花卉直追陈白阳。他寄居上海愚园路号三未草堂,与当时海上画家高野侯、吴待秋、丁辅之、符铁年来往颇密。他画上的闲章“钱塘石桥光绪乙未年造”即为高野侯逝世前一年所刻。郑先生当时与张大千、吴昌硕同为杭州西泠印社的社员。
一九五六年我举家迁居美国后,郑石桥老师时有书信来往,仍得到不少在书画上的教益。
六十年代末期,张大千先生自巴西迁来美国西海岸卡迈尔建“环荜庵”居住。得有机会时相往来聚会谈论卉事园艺之外,也兼及绘事,给予颇多影响及启发。尤其在转变中国画风上,着重笔墨彩色的运用,鼎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画法,以致有了泼墨泼彩的创新。这也是我在绘画上转变的原因和开始,同时也不能否认,当时在美国画坛上最流行的抽象派也给我许多启示和影响。
总之,在我的绘画生涯上,我无法忘记上面所说的良师和益友,假如说我今日在绘画上能有一些小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他们的给予。在事业上我要感念江苏张君劢先生他给我的爱护,使我一生永志不忘。几年前我在我的画上题过一首长短句:“枫林红醉秋霜,白发频摧暮年。且柱杖,看门外远山斜阳,多少斑斓,多少苍茫。“这或许就是我的绘画生活和人生的倾诉罢。

二00五年一月十八日于老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