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藏经洞”专题陈列
1、藏经洞的由来
藏经洞原为洪辩影窟。洪辩(?—862年),唐沙州僧人。大中二年(848)助张议潮起事,任河西都僧统等职。卒于咸通三年(862),族人及弟子就禅室为影堂,内塑真容像并立《告身碑》以资纪念。这个影堂就是今第17窟,即后来的藏经洞。
2、藏经洞封闭之谜
公元11世初叶,莫高窟僧人将大量佛教经典、绘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秘藏於此窟,封闭窟口,饰以壁画,即今之藏经洞。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和时间,近百年来众说纷纭。归纳其要者,一为废弃说,二为避难说。
3、藏经洞的发现者
藏经洞发现者王圆箓,湖北麻城人。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勇,离军后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流寓莫高窟供奉香火,布道募化。光绪廿六年五月廿六日,在第16窟 清除积沙时,发现甬道北壁封闭的洞窟,“内藏佛典充宇,铜像盈座”,“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藏经洞。
4、初期藏经洞文物的流散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取部分写本、佛画等,分赠肃州兵备道廷栋及本县官员乡绅,是为藏经洞文物流散之始。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甘肃布政司命敦煌县令汪宗翰就地检点、封存,并责令王道士妥加保管,不许外流。
5、斯坦因敦煌劫经
斯坦因,英藉匈牙利人,中亚考古探险家,曾四次赴中亚探险。第二次探险时,于1907年到莫高窟,在师爷蒋孝琬的帮助下,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经卷、文书24箱,佛画、织绣品等5箱。第三次探险时,于1914年,再到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余件敦煌写本。总数约二万件。现分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
6、伯希和敦煌劫经
伯希和1908年3月率法国中亚探险队到莫高窟,对洞窟编号、抄录题记并拍摄大量壁画照片。伯希和精通汉语,将藏经洞中遗物全部翻检,选取精华,廉价骗购大量藏经洞中文献精品和佛画、丝织品。总数约一万余件,现分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
7、劫余断篇复遭劫
1909年,伯希和携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到北京展示,中国学者始知藏经洞之事,乃力促清学部电令甘肃藩司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北京,宣统二年(1910)秋运抵北京。运京途中,复遭盗窃。至京后,又遭李盛铎、刘廷琛等官吏窃夺,各取佳者数百卷,而以其余8697件藏于学部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
8、日本大谷探险队在敦煌的活动
大谷探险队为日本佛教净土宗西本愿寺第二十二代宗主大谷光瑞组织的中亚考察队,曾三次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探险活动。1910年至1914年的第三次大谷探险队成员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于1912年初在莫高窟滞留八周,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调查,并从王道士处密购藏经洞文物四百余件。
9、俄国奥登堡考察队在敦煌的活动
1914年至1915年,奥登堡率领俄国考察队在敦煌莫高窟进行考察,历时六个月,绘制了莫高窟的平、立面图,拍摄了两千余张照片,对部分洞窟壁画进行了内部全景的油画速写、临摹、影描等。并发掘了一些洞窟中的堆积物,获得一万余件文献残片和佛教美术品,又从当地居民中收集了大约二百余件较为完好的写本。现分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10、华尔纳敦煌劫宝
华尔纳率领的美国远征队--哈佛大学考古调查团,于1924年初首次来到敦煌,此时藏经洞已是空无一物,便把目标转向石窟。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片敷于壁画表面,盗剥壁画精品十余幅和劫取彩塑供养菩萨像一尊。1925年,华尔纳又一次组织考察队至敦煌,因当地民众的反对和官府的阻止,再次大批盗剥壁画的阴谋破灭。
11、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绘画
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绘画,分为绢画、麻布画、纸本画、木版画,总数约有千余件,是唐到宋初的遗物,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坦因劫取五百余件,伯希和劫取二百余件,奥登堡劫取逾百件,现分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和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日本、美国和国内各地也有零星收藏。
12、藏经洞文物撷英
敦煌藏经洞文物,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数量多达五万余件的古代写本、刻本,上迄晋代,下迄宋初,历时七个世纪。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许多方面。写本和刻本使用的语言文字,除汉文外,还有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藏经洞文物的世纪性发现,对於研究中古时期中外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13、敦煌藏经洞与敦煌学
敦煌藏经洞文物,是人类近代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发现。自发现以来,中外学者从不同领域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一门新兴学科——敦煌学。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展,敦煌石窟建筑、壁画、彩塑以及敦煌的历史文化等,都成为敦煌学研究的对象。它是一门方兴未艾,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全世界学者们的通力合作下,有异常光辉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