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1909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携女儿廖梦醒(前右一)、儿子廖承志(前左一)赴东京留学。何香凝为革命需要,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专科学校专门学习绘画。

年份

1916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前排右四)、廖仲恺(后排左二)、何香凝(前排右三)及友人在日本东京田中昂寓所举行“帝制取消一笑会”。右五为宋庆龄、右七为廖梦醒,怀抱者为廖承志。

年份

1929

1929年秋,何香凝在菲律宾首府马尼拉与爱国华侨。何香凝离国欧游,为经营仲恺农工学校卖画筹款,途经菲律宾及南洋群岛,受到海外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

年份

1932

1932年,何香凝(坐者左一)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他们经常在南京与沪杭一带写画吟唱抨击时弊。

年份

1937

1937年,毛泽东致何香凝的信。时值“七·七”事变前夕,毛泽东对于何香凝的革命救国言行和苦斗不屈的精神,十分景仰,收到她所赠的画集和廖仲恺的《双清词草》后,于6月25日亲笔作复,表示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年份

1945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何香凝。何香凝及孙儿于同年底至次年初,从广西回到广州,继又迁至香港,结束了4年的流亡生活。期间,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旺盛的创作精力,使她留下不少画作和诗篇。

年份

1947

1947年,何香凝在香港浅水湾与从事抗日活动的文化界人士合影。左起:陈歌辛、瞿白音、夏衍、丁聪、何香凝、洪遒、廖梦醒、欧阳予倩。

年份

1951

1951年,何香凝与毛泽东交谈。

年份

1961

196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上,毛主席同何香凝亲切握手。左起为刘少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何香凝。

年份

1962

廖承志观看母亲何香凝作画。

年份

1962

何香凝在杭州与傅抱石、潘天寿合作绘画。

年份

1968

晚年何香凝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