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00日的乡村艺术公开课计划

刘佳波

美丽的乡村,孕育着梦想,也孕育着回归。

作为80后出生的人,绝大多数都有过乡村生活的记忆。乡村有袅袅炊烟,有虫鸣鸟啼,有通向外婆家的小桥,有像“闰土”一样记忆里的玩伴和漫天云霞……

2015年初,我们尝试开启了这个200日的乡村艺术公开课计划,整个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招募与培训

1月和3月,组织进行“乡村艺术公开课”实习策划、执行策划的公开面试招募,标志着2015年“乡村艺术公开课”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近200名浙江高校大学生分别报名参加了这两次招募。最后入围的12位同学,他们都有一定的乡村项目执行和田野调查的经历,并对浙江非遗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2名实习策划主要负责项目策划和纪录片拍摄,而10名执行策划则作为艺术公开课的具体项目执行,参与整个项目的工作。

4月,浙江美术馆邀请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专家以及在乡村文化推广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为同学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教育工作坊,帮助大家打开思路,了解浙江非遗概况,课程开发和项目策划的基本要素,并以大唐和碧山实际举例,邀请两个艺术项目的策划人举办讲座。工作坊期间,还组织大家到国内有代表性的乡村艺术计划项目碧山实地考察,从“前辈们”那里获取最直接的实践经验。工作坊还包含了系列影像课程,确保项目的影像档案质量。

第二阶段:走访与调研

工作坊学习结束后,10名执行策划分别开展资料搜集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广泛调研,分别提交十个非遗门类80个传承项目的调研报告和策划方案。通过进一步深入走访,最终确定50个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访谈和影像档案拍摄。

第三阶段:寻找传承人

5月起,志愿者分成5个小组分别开展实地走访及田野调查,找寻沉淀在乡村的非遗文化以及这50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完成访谈以及影像档案拍摄。与此同时,实习策划完成纪录片的拍摄计划。

项目组定期举办交流工作坊,大家分别进行调查成果报告,并每人提交2个面向6—16周岁乡村青少年的艺术公开课策划书,尝试以更为轻松活泼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青少年推广非遗文化。

第四阶段:完成公开课

7月、8月,10名执行策划提交了最终的20堂乡村艺术公开课的策划方案,内容涵盖了绘画、雕塑、篆刻、手工、布艺、织染、戏曲等10个艺术门类。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深入了浙江萧山、富阳、南浔、平湖、舟山、庆元、东阳、宁波、温州、临海、淳安、临安等县市的20个基层文化大礼堂开展实施,为近800名乡村的青少年献上精彩的艺术体验活动。

公开课授课的同时,我们招募了第三批志愿者,参与乡村文化礼堂艺术教育可行性报告的问卷调查,向每一位参加公开课的孩子和授课文化礼堂的负责人发放详尽的问卷。

25000公里的行程,20个年轻人近200日的走访、调研、策划、实施,最终汇集成了本书。他们分别是:

实习策划:汪洋、町田浩之

执行策划:胡永超、黄梁鹏、柯飞羽、黄琦芸、王曦、谢立立、马伟霞、王塑棪、俞智诚、郑小千。

志愿者:凌宗权、陈露雯、王佑佑、沈逸人、刘雪霏、林雨之、周天琪、裘佳艺。

感谢以上同学们的辛勤付出,大家顶着烈日酷暑,披星戴月、不求回报,不计付出、毫无怨言,能和你们一起完成这个“不可思议”的乡村计划,我们由衷地感到自豪。

愿此书为乡村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参照,也纪录下一段属于你们的青春故事。

你们对于乡村的真挚情感和超乎想象的工作热情,其实是给我们所有人上的最好的一堂“公开课”。

©2009-2016 浙江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