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1991年生于浙江萧山。现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硕士在读。

喜欢收集和关注一些过期已久的各类视觉媒介。

艺游乡里活动让我更加相信,如果有更多像浙江美术馆这样的公立机构来推动大学教育和乡村教育之间的互相滋养,会比散兵游勇式的支教活动来的更有意义。

我们的发问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推广艺术教育?

艺术活动对社会的介入应该如何展开?

现今公立艺术机构对社会教育以及社会影响力的短板又在哪?

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命题——乡村教育。

现代乡村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大约也有将近一百年左右了。从最早的海归学者的个人行为,到后来在政治运动背景下由政府展开的不同类型的乡村教育活动,这一百年间中国人始终在寻找一种更加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乡村教育模式。这其中,公立艺术机构的力量始终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对于浙江美术馆来说,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今天我们见到了不少以个人、团体或高校所开展的社会介入项目,其中不乏一些有益的尝试,而乡村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难解的议题。尤其是在艺术教育方面,我们很希望用公立机构的力量来试着推动乡村艺术教育的进步。

我们的实践

我们的实践团队都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其中有国内的同学,也有外国的留学生。大家都怀着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情,深入乡村走访调研,采访了数十位民间艺人以及艺术团体。他们都精于自己的艺术技艺,但现实的环境也让他们有着不同的挣扎。

在“乡村艺术公开课”的举办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对乡村艺术有兴趣的孩子,他们中的一些已经开始学习本村本土的民间艺术,成为了民间艺术传承的一支力量。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对于本地的民间艺术的不了解。此前似乎很少有机会让他们去认识本地的民间艺术,更没有什么机会亲自参与体验。所以我们也非常积极地推动着民间艺术向本地中小学生的普及,并试着建立一个更好的机制使民间艺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文化活动。

我们的感想

在对浙江各地非遗传承人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也让我们对乡村艺术的现状感慨良多。大家也都把感想化作了一篇篇精彩的文字,放在书里。艺术是平等的,但传承的道路确各自曲折,如何延续这些历史悠久的民间技艺,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作为浙江美术馆的常设品牌项目,“艺游乡里”活动刚刚走到第二年,如果这个活动的持续开展能够促进艺术教育进入乡村,从而使艺术教育得以更好的普及,将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事。

©2009-2016 浙江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