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馆内新闻 > 详细信息

扫码查看更多

课徒稿里中国画教育的“独门秘籍”!
发布时间: 2025/8/2   作者:   来源: 本站  点击率:

2025年8月1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循脉——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开幕。展览以“循脉”为主题,集结中国画教育的历史长卷与当代诠释,揭示“课徒稿”这一中国画教育独特传承方式背后的技艺秘籍与文化精髓。

 

为何“课徒稿”如此特别?

“课徒稿”不仅是技法的教范,更是中国画教育“手把手”传授的历史见证。它将师者的技法、笔墨理念与学子的心领神会融为一体,宛如一本活态的“艺术教科书”。此次展览从“师承传习,以古为范”到“多元语境,时代新篇”四个篇章,完整梳理了从唐宋到当代,中国画教育的发展轨迹和革新成就。

 

四大篇章看亮点

篇章一:师承传习,以古为范

溯源唐宋明清,聚焦《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等系统化画谱,展现中国画师承智慧结晶。这些“粉本”“画谱”在画学积淀和印刷技术的加持下不断系统化、专业化,成为中国画教育中的宝贵文化遗产。

篇章二:守正开新,中西会通

聚焦20世纪初现代学堂教育体系下,“国粹派”“融合派”“西化派”从不同路径探索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珂罗版印刷技术的进步,也为传统画谱与经典作品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撑。

篇章三:教育思变,服务人民

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以潘天寿等艺术家为代表,在“双百”方针引导下突破程式、立足传统、融通中西的教学改革。以“写生”为实践核心,推动形成具有民族精神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一批造型基础扎实、精神鲜明的青年画家。

篇章四:多元语境,时代新篇

聚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专业美院引领下,中国画教育实现现代课程体系的建设,国家级教材编撰系统推进,教学研究走向多维互动。数字技术和多元文化的加持,使当代中国画教育展现出开放、融合、跨媒介的新面貌。

本次展览共展出148件浙江美术馆馆藏及当代名家原作,以及1200余册纸本与电子文献。特别呈现姜丹书、丰子恺合作的《李瑞清像》,致敬近代美术教育先驱;并特设单元“笔墨新境,赓续文脉”,展出卢坤峰、童中焘、张立辰、吴山明、杜滋龄、吴宪生、王珂、何加林、李翔等133件当代名家力作。

 

开幕盛况

开幕式由策展人、杭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林浩浩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中焰等嘉宾致辞,肯定展览在推动中国画教育体系建设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价值。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宣布展览正式开幕。现场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艺术界同仁以及新华社、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20余家媒体共同关注。

 

巡展安排

本次浙江美术馆的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16日,此后将赴内蒙古美术馆和福建龙岩美术馆进行巡展。

  • 内蒙古美术馆:2025年9月20日—10月8日
  • 福建龙岩美术馆:2025年11月14日—12月14日

“循脉”而上

“课徒稿”不仅是一段教育方法的历史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当代表达。走进展厅,仿佛翻开一本沉淀千年的“国画秘籍”,每一笔墨都在娓娓道来艺术的传承与生命的律动。从古代画谱的诗意启蒙,到民国课堂的中西交融;从新中国绘画教育体系的蓬勃构建,到当下融合多元、跨媒介的教学革新——这一纸之稿,凝结着代代艺术家与教育者对“如何教画、如何育人”的孜孜求索。

“循脉”不仅是一次回望传统的文化致敬,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教学启思与精神回响。它是中国画教育百年文脉的浓缩图谱,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与思想对话,一部在纸墨之间书写的“教育编年史”。

循脉而上,邀你共赴这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回响,一起走进课徒稿里,那份尚未落幕的丹青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