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老 健笔启新
——《张岳健作品集》序

近现代以来,中国画在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历经了巨大变革,呈现出璀璨多元的艺术新格局。大体有两大阵容:传统文人绘画为主脉,探求笔墨为核心的传统派和以调和中西借鉴外域艺术,力求表现现实生活而改良中国画的融合派。之后中国画逐渐趋向改革自新之路,在思想、理论、教育及创作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拓展。中国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启了当代绘画的门户。其中“海派”绘画经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数代大师的积淀,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派”在当时已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派,后之学者踵趾相接,乃至延伸出后来以潘天寿、吴茀之等为代表的“新浙派”绘画体系。张岳健先生正是成长于此种艺术形态下的一位对中国画孜孜以求的画家,所探求、思辨、教学、创作皆延承“海派”绘画的写意精神,被学术界誉为“后海派艺术的最后一位大家”。

张岳健先生1924年出生于素有“书画之乡”之称的浙江浦江县, 其父张子美,致力于办学教育,喜好书画诗文,受其熏陶,张岳健先生自幼对中国画及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常临习《芥子园画谱》、《任渭长人物画传四种》,仿效前辈乡贤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郑祖纬等名家画作。1947年,他考入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等, 亲炙大师教诲,人物、山水兼善,主攻写意花鸟,并上溯吴昌硕、蒲华、王一亭、扬州八怪、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一脉,另涉画史、画论、书法、篆刻诸类。张岳健敦笃励志,勤奋好学,艺事日益精进,为日后的艺术发展道路奠定了丰厚开阔的坚实基础。

1950年张岳健先生毕业后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从事美术创作工作,主要致力于连环画、插图方面的创作,并侧重于人物绘画,因而促使他在诗文解读、人物服装及特征、群体组合、背景环境配置、构图取势多方面得到了整体性地训练和提高,他师法陈老莲、任渭长人物画,结合写生,转换旁通,绘制出版的《东郭先生》、《范进中举》、《孟老头》等连环画,形象生动,表情突出,动态夸张,线条精练,又借鉴漫画讽刺幽默的处理手法,给作品增添了颇具现实意义的艺术效果,倍受赞誉。在承担出版编辑工作的同时,张岳健先生对中国画的创作从未有丝毫懈怠。上海自晚清以来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文化中心,汇聚了众多文人书画名家,藏家与鉴赏家高手云集,这些无疑给张岳健先生的艺术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他平日多与朱屺瞻、关良、谢稚柳、陈佩秋诸师友切磋画意,又常往博物馆、朵云轩、古玩市场、书市观赏古代书画精品,潜心揣摩,挥毫染翰,眼界得以开阔,画路渐趋宽广。

1979年张岳健先生调回母校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这是他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也由此而渐臻最后的高峰期。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万象更新,日益繁华,文化的包容多元给艺术家带来了自由广阔的拓展空间。对于张岳健先生来说,一方面向沙孟海、诸乐三、陆维钊、陆俨少、陆抑非等先生讨教学习,另一方面又将教学与创作相结合,沉浸绘事,笃志探索,画风日益鲜明,形成了笔墨凝重稳健,形象夸张生动,构图奇绝严谨,气象蓬勃的艺术风貌。同时又勤于思索,善于发现和总结回顾,整理出版了《国画琐谈》、《随感录》、《花鸟画教材》、《吴茀之传》、《张岳健画集》等多种书画理论著作。

中国画的发展无疑是沿着传承和发扬的方向演变推进的。张岳健先生的绘画艺术是沿承“新浙派”而上追“海派”,以革新思想为突破的传统文人画体系。他对画学的诸多成就与其受业之初的潘天寿、吴茀之两位导师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潘天寿、吴茀之均是“新浙派”的奠基人,又是写意画大师,自然对笔墨核心问题尤为注重,笔墨高下一直被中国文人画奉为圭臬,张岳健先生也不例外,从未间断对线条笔墨的锤炼,在中国画创新方面主张题材新、立意新、造型新、构图新、笔墨新等“五新”。题材、立意实与内容、诗文修养相关,造型、构图、笔墨三方面都涉及到创作的表现形式语言,是体现画家艺术风格和理念至关重要的因素。张岳健先生的用笔刚健厚重,借鉴于潘天寿笔法中刚劲强骨的特点;他在墨色运用上则显得稚拙灵动,又是得益于吴茀之水墨交融的,圆浑润泽的技法。吴茀之曾用苏东坡“刚健含婀娜,端庄杂流丽”来形容他的笔墨。张岳健先生的书法取法北碑,以《爨宝子》最为着力,又结合颜体的雄浑堂正,存金石碑刻之气,然同样体现出心性所趋的内在把持。美术理论家王伯敏称赞他的用笔“似有雕琢,但少凿痕”。

在张岳健先生笔下的飞禽走兽无不姿态生动,神情可人,颇具生活情趣,融八大山人、黄慎、齐白石、潘天寿、王一亭诸家之长,且勤于写生,得造化蒙养,经高度提炼,每每落笔沉着恣肆,造型方劲奇拙,简约概括,笔墨与形态相生映发,神致气足,如水鸭、鹭鸶、鹌鹑等尤为一绝。他认为 “写意画的笔墨造型,每每意到笔不到,讲究虚灵。妙处在写,切勿描抹。写之,则笔触分明,笔触与笔触之间留有空隙,神明湛然,富有氤氲之气。倘将笔触空隙涂抹干净,则平板结滞而乏韵了。”可见绘画在对自然物象的造型传达上,书写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张岳健先生在戏曲人物画方面虽受关良影响,但他更强调生活的意趣,少了些漫画性的图式化,稚拙而浑朴。

对于画面布局和构成方面的探求应该是张岳健先生在绘画创作中尤为注重的。观赏他的画作,会有先声夺人之感,其中主要源自于他对章法布局上的精心经营,打破常规,力求新颖。他在构图方面受到潘天寿造险破险、大开大合的理念启发,善于运用置阵布势的手法,以气运势,在笔墨轻重缓急、酣畅淋漓的尽情挥写间,营造出画面强大的气势感。张岳健先生生前挚友林锴对此有“岳健论画,气势第一”之誉。长期以来,张岳健先生严谨认真地研究过潘天寿、吴茀之、吴昌硕、齐白石、石涛、八大、陈老莲、黄慎、徐渭、陈淳诸家的艺术特征,总结笔墨程式与构图方法,寻其规律,渐而形成自家特色,强调画面各种“势”,他将 “势”概括为:合势、团势、折势、纵势、横势、斜势、曲势、危势、盼势、射势、乱势、复合势等,在以“势”为大开合的格局中注入了小章法,调整虚实、轻重、疏密、黑白、长短、大小、粗细、方圆、刚柔、徐疾、动静、浓淡、干湿、冷暖、巧拙等矛盾关系,通过呼应、衬托、对比来达到丰富而和谐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对绘画表现形式内在原理的探索和研求,打通了中西两种绘画之间的畛域,洋为中用,水乳交融,面目一新。

作为中国画的多面手,张岳健先生在山水画领域亦是成就斐然。因早年负笈求学时,受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教授,承“海派”遗风,骨力遒劲,墨色辉映,汲取潘天寿、宾翁两家之法,直笔造化,以雄强生辣为盛。

张岳健先生晚年生活趋于简淡,为人敦厚朴实,为学一直执著求新,作品也更加平淡内敛而赋予天趣,画面构成形式也更加纯粹,整体上呈现出天然稚拙、气韵浑然的艺术意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张岳健先生的人生和艺术之中,他在当代浙江中国画发展及研究上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也自在情理之中。

2014年3月,时值张岳健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其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张岳健作品、画稿、素描速写、连环画共110余件及部分文献,对研究弘扬张岳健先生的艺术成就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这也为浙江增添了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浙江美术馆隆重举行“张岳健艺术展”和出版《张岳健作品集》以作纪念。在此谨代表馆方对张岳健先生的夫人吴晚香女士,子女张向东先生、张向丁先生、张月影女士为社会的奉献精神深表敬意和感谢!


浙江美术馆馆长 马锋辉

2014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