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后海派文脉的花鸟画名家
——张岳健艺术研讨会纪要
2004年3月15日至4月5日,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张岳健画展”在西湖美术馆举行,共展出张岳健先生100幅绘画作品及部分册页、手稿。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而颐,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刘健、高法根,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郭仲选和其他相关领导,以及王伯敏、刘江、吴山明、卓鹤君等一批著名书画家、理论家共百余人出席了简短而隆重的开幕仪式并参观展览。随后王伯敏、郑朝、朱颖人、刘江、吴山明、柳村、赵宗藻、卢炘、吴战垒、闵学林、杜高杰、金鉴才、钱大礼、顾震岩、赵雁君、毛建波、蒋跃、董根友等三十余位书画家、学者以及家属吴晚香女士、张向丁先生等参加了张岳健艺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美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主持,大家围绕张岳健先生的艺术、修养、人品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正值张岳健先生80周年诞辰及逝世一周年,此次活动既是缅怀老人,又首次展开了张岳健艺术研究,会议开得相当紧凑又颇有意义。
现将发言摘要整理如下。
王伯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来参加张岳健的遗作展,但在思想感情上总觉得他还没有去世,他还健在。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到过我家,告诉我:“伯敏兄,你我是同庚,平时你要多动动,散散步有好处,我平时都是去动动的。”说明他保健意识很强,可是没想到他却是先我而去。直到现在我好像都不能相信。张岳健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画还留存于世。张岳健画到80岁,还没有达到顶点,倘若能再多活十年、二十年,那么肯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张岳健的画还有相当的发展前途,这是相当可贵的。画画有几种情况,有的人小时候画得很好,长大后则越来越差,进步不了;有的则越画越好,越老越好,像黄宾虹先生,到老了还衰年变法,在不断进步一直画到死为止。张岳健也属于这类画家,可惜他过早地去世了。
张岳健主要是花鸟画家,他的人物画成就也相当大。他的花鸟画章法没有定型,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变通。他的画有蓬蓬勃勃的朝气,这位艺术家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张岳健一辈子都没有停止艺术的发展,这是我们惋惜他的主要原因。
吴山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非常同意王老师对张老师的评价。
张老师作画很少有应酬之心,而是每张作品都很动脑筋,希望在每一张画的构图和立意上能有新意。这源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张老师传统基础扎实;二是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吸收生活中的新东西,并力图在画面上予以表现。所以他的画中既有深厚功底的一面,也有淳朴、有生气的一面。我本人很喜欢张老师的作品,他笔墨很好,又很创意。有些创意经张老师思考比较成熟完善以后,画得相当精彩。这也恰恰区别于现在有些不断重复、程式性较重的画家。正如王老师所说,张老师的画潜力很大,他始终在前进,不断地在整体布局和立意上创新,这确实是很可贵的。
张老师是花鸟画家,但是人物也画很好,记得当年他调回美院时就是作为人物画老师。他的人物画我非常喜欢,像《范进中举》我很早就看到过了,其中很多次要人物,张老师都经过认真思考,做了精心的安排和细致地刻画。这么认真地对待连环画的创作,即使在当时也是相当少见的。
张老师是我们西泠书画院的研究员,对西泠书画院的工作非常的支持,而且他人品很好,宽厚谦和,是非常有艺术家气质的画家。这次浙博能为张老师举办这么隆重的展览,我也感到非常高兴。张老师身上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继续学习的地方。
吴战垒(浙江古籍出版社编审):
张岳健先生最大的特点正如王伯敏先生所说,就是他能在不同阶段都在前进,在不停地探索,激进不已。正像《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名为“岳健”,那种自强不息的艺术求索精神贯穿一生。有很多艺术家、画家到中年以后就江郎才尽了,而他的发展余地却还很大。他一生都在勤奋学习,在上海时,临画、看画展、写生等等积累了大量的手稿。二十年前我为他写过一篇画展序言,谈到他最可贵之处就是自强不息的艺术求索精神,把自己全副精力用在艺术上。现在看来也是十分值得时下的画坛学习和思考的。现在很多画家是功夫在画外,而张岳健确实是一心扑在艺术上,从文化的角度,提升自己全面的传统素养。平常他经常和我探讨诗词、提拔等问题,试图在多方面完善自身,以有助于艺术。
张岳健本身是敦厚老实的人,但是他的画却时有奇想,有很多出奇制胜的地方。年近八十,还作大画,气势很大。张岳健的构图很有特点,用笔老辣苍劲,而且画胆特别大,敢于打破陈规。晚年还几次谈到要衰年变法,遗憾太早过世了。正像刚才卢炘先生谈到,张岳健的确不会包装和推销自己,而是老老实实地,真正孜孜以求地钻研艺术。他留给我们的艺术遗产,恰恰要成为历史以后才会引起重视和研究。我觉得他留给我们的这笔遗产值得珍视,需要细细地研究,以引出一些新的思考。今天参加这个展览,确实有种斯人犹在的感觉,一方面感觉很积极,另一方面也难免胸蓄悼念逝者悲怆心情。
杜高杰(浙江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我和张先生接触还是比较多的。90年代中期一段时间我们曾一起采风、写生、锻炼等。张先生身体一向很好,但是很遗憾因为偶然的原因过早地逝世了。当得知要举办这个画展我很兴奋,看了展览后对张先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了。张先生确实了不起,修养非常全面,诗文、书法皆精;画路很宽,人物、山水、花鸟皆擅,人物画得那么精彩让我始料未及。如此全面的修养,如此宽的画路,再加上他谦虚谨慎的人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造就张先生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这些也是特别值得时下的画坛学习的。现在有些画家在面貌和题材上的局限性都很大,表现方法也不丰富。
张先生是十分善于学习的一位画家,正像王先生所说,他是学到老,且善于学习到老的榜样。他的学风和善于学习的方法都值得我们提倡。他深入生活,孜孜以求地捕捉生活中的形象。张先生的造型能力很强,又不局限于表面的真实,能够进行提炼、概括、夸张或者变形,正是基于这样全面完整的造型能力,他才能不断地从生活中捕捉鲜活的形象,才能有如此宽广的画路和如此多变的题材,从而创造出多变奇崛的构图。他的构图在学习潘天寿先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张先生有很深的传统功底,又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这在当今的画坛确实是很难得的,造型能力的欠缺恰恰是当今艺术界、国画界的大问题。
一位画家能创造几幅一流的精品很难,而在张先生的画展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精品,比如那幅《鹅》,画得非常精到。张先生的艺术和人品确实值得广泛宣传,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
郑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张岳健先生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事、老邻居,我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如果给岳健兄定位的话,我认为他是后海派以来的重要传人,也可能是最后的大家。
张岳健的艺术道路一波三折。第一阶段是打基础,分别在技法、美学思想和生活阅历上打基础。因为他父亲爱好艺术,家里收藏有不少画册,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吴昌硕、白社这一路艺术的熏陶。后来得到吴茀之先生的常识和引导,考入了国立艺专,得到了潘天寿先生、吴茀之先生、诸乐三先生等的亲炙,在技法和美学思想上逐渐确定下来,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一生走的就是后海派这条道路。农村生活的阅历对他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拓展和积累。从国立艺专毕业分配到上海出版社工作,主要画插画、挂画、连环画,他除了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之外,业余时间仍专注于中国画。上海是海派的发源地。艺术积淀深厚。张岳健广泛地看各种展览,认真地临摹,拜访海派的名家等等。后海派艺术的这条路没有中断。上海各家各派的艺术也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对他的花鸟画的发展也十分有益。但是当时他却只是在连环画界出名,知道他花鸟画人却不多。其实当时他完全有条件进上海画院,当时上海和他年龄相仿而有他这般水平的中国画家还不多。
第三阶段是提高收获时期。从上海返回杭州在美院工作,很快适应教学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戴,只可惜没几年就退休了。退休以后他非常用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凌晨二三点钟。此时期他主要努力的是花鸟画,不断地探索和提高。在笔墨、色彩、构图上着手研究,尤其在构图上下了苦功,他自己也时常感慨构图之难,不易跳出。但是他在此时期总结了不少经验,出了不少专论、教材和传记等,可谓厚积薄发。晚年我们在一起时,他还时常谈起自己的种种打算,雄心勃勃,所以我曾经说他是“人健笔健张岳健”。他渴望在艺术上有新的突破,更上一层楼,得到的东西更多。
张岳健无疑是中国画后海派的一位大将,今后这一派有没有这样的大将,我们还要拭目待之。
柳村(吴茀之艺术研究会会长):
张岳健从小就喜欢画花鸟画,后来在上海虽然从事连环画、挂图、插图等工作,但平时仍实实在在地从事花鸟画的创作。有一次我去上海探望他,他给我看一本稿子,里面尽是他研究八大、吴昌硕等人的构图特点记录。他总结他们的规律,并在自己创作中应用发挥。
张岳健在艺专学习期间,受到潘先生、吴先生、诸先生等老师的教育和影响,再加上自己不倦的探求,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后来回到美院任教又强化了传统功底,在此基础上他大胆吸收自然素材,形成了生动的画风既有传统面目又有生活气息,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岳健平时用功甚勤,出外活动时,看到好景致,要么速写下来,要么拍照留底,自己参加展览或赠送别人的作品也要留底,避免重复。我和岳健相知甚深,他为人诚恳,工作踏实,做事不打折扣,这些是非常突出的。吴茀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我本来想聘请他担任吴茀之艺术研究会会长一职。因为他比我年轻,也能继续很好地开展工作,想不到他却先我而去,心里十分痛惜。他的逝世也是我们吴茀之艺术研究会的重大损失。
刘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
1978年,我校师生去上海参观画展,在美术馆经人介绍,认识了张岳健同志,初步交谈,感到他是浑朴、诚挚的画人,他有意回浙江工作。之后不久,他路过杭州,携来他画的两本册页(一本是花鸟,一本是山水),还有一本出版的《东郭先生》的水墨连环画册。拜读之后,看得出他国画传统功力深厚,重视从生活中摄取画材,画路、思路很宽,并有一定新意,后经过系里几位负责同志研究,同意调他回系里任教。
这次张岳健同志的遗作展,再次重新尝读,觉得他的作品很有个性特点。前人谓:“为人要直,为文要曲。”我看他为人敦厚、老实、朴直,而他的画则多曲思妙想,构思与立意时有出奇制胜之处,给人印象深刻,气势不凡:用笔浑厚苍劲,用墨变化无穷、气韵生动,画面有一股逼人的郁勃之气。他在继承前人尤其是以潘天寿、吴茀之等人的特点后,力求多变并有所发展,尤其见他那许多小小笔记本中的小构图,知他是一位很用“心”在探索的画家。他画的潜力还很大,可惜小病使他过早离世,令人痛哉!假若能多活十年,那他的画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将会有一个新的面貌,屹立在中国的画坛上。
赵宗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张岳健同志是七十年代末(注:1979年)调到我们学校的。接触以后,发现他是一位非常纯朴、憨厚,如同农民兄弟般勤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如其人浑厚稚拙。
今天是第一次如此集中的看到这么多的作品,我觉得像他这样的中国画家真是少有,甚至好像类似他的画家几乎没有碰到过。首先是他的传统功力非常深厚,在他的作品中又有大量来自生活的鲜活素材,相当风趣。从他的大量手稿可以发现,他经常细致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正是有这些基础工作,使得他的作品让人觉得既风趣幽默,又亲切感人,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像他这样能及时吸取生活素材又有深厚传统功力的老画家也确实少有。
其次,张岳健的艺路非常广,他既是花鸟画家,又是人物画家,山水也画得很好,很全面。从其作品中可以反映出他非常热爱生活。他一直在做着铺垫性的工作,其实还能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当然他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好作品。但他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现在对上年纪的老画家确实有必要配备保健医生,在卫生保健方面应有一些特殊的措施,加强保健意识,不然真的太可惜了。
值此张岳健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在此深表怀念。
朱颖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参观了画展,总感觉到张岳健先生壮志未酬。他的画给人雄浑和积极向上的感觉。正是由于他对生活的热爱,他什么都思考,什么都记录,什么都敢画,什么都想吸收,所以题材非常广泛,一个画家对生活的热爱是很重要的要求,张岳健在这方面做得尤其突出。
我记得在七十年代前期,吴茀之先生给我看张岳健先生的山水册页,那是岳健去南京写生的,画幅不大,但构图新颖,色彩强烈,笔墨老辣,吴先生给我看时再三称赞画得好,并指出优秀之处再三称道。吴先生的称赞使我深感到吴先生对大女婿岳健内心的器重与喜悦,岳健的绘画不仅是山水好,而且人物、花鸟样样都好,很值得人们对岳健绘画的敬佩。
张岳健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之中,记得九十年代中,岳健与我应邀赴钓鱼台国宾馆作画,大家带家属同去的,岳健与大姐姐(我称岳健嫂夫人为大姐姐)相亲相爱,在照顾好岳健作画的辅助工作外,岳健怕大姐姐走错路而失散,特地写了一张字条注明住宿地址、电话号码等放在衣服口袋内备而不用。而每次饮食早餐之时,大姐姐总要劝岳健多吃一口为好,从这些细微处可以看出他俩感情的弥笃,这些记忆是我们难以忘记的。
张岳健在教学上认真细致,教学生一笔一墨,何处起笔、落笔都细细说明。这和他踏实诚恳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他不善于宣传和张扬自己,而是踏踏实实地作功夫,我想这些都是成为一个杰出画家的基本条件。
金鉴才(西泠印社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现在书画家们搞个人展的风气很盛,但是个人展难度实在很大,上百件作品,每一件(至少极大部分)都能吸引住观众的眼光,又能经得起人们细细品味,并不是外力的炒作所能实现的,因此平心而论,目前真正成功的个人展只是少数,而张岳健先生的这个画展,就是极少数成功者之一。
张岳健先生是我熟识的一位老画家,多次见过他在不同场合作画,听过他的议论,也读过他的作品集。但在我拜读了他的这个画展以后,确实感到有一种出乎意外的震动。从画展中体现出来张先生的艺术水平,要比我平时感受到的更高,而这样的感受是我们在其他个人画展中很少有机会得到的。张岳健先生在他的花鸟画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不息不倦的探索勇气,而且越到晚年,他的这种勇气越是强烈,这主要体现在设色、构图和形象的夸张等等;但在笔墨方面,他又明显保持着潘天寿先生的笔力和吴茀之先生的气机相结合的中国画传统特色,始终不搞新花样。这两点正是一般画家很难同时做到的,也是张岳健先生突出可贵之处。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丈二巨幅还是尺许册页,既保持了他鲜明的个人风格的统一,又避免了程式化和重复感,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正是中国画创作的不二法门,也是张岳健先生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我想,张岳健先生的这个个展,对目前正处于迷惘状态的中国花鸟画创作,已经提供了不少正确的信息,肯定能给我们以新的重要启示。
吴晚香(张岳健先生夫人):
今天是张岳健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他的画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支持下西湖美术馆举行,这和博物馆的支持以及大家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举办这个展览也是张岳健先生生前的愿望,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张先生了。我们家属深感欣慰。为此我代表家属再一次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以及省博物馆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中国画不断地发扬光大,传统国画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谢谢大家!
(周飞强 彭德整理)